2012年,注定成为中国泛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甚至是资产管理行业步入正轨的元年。
自去年6月以来,“券商新政”、“保险投资新政”等一系列行业创新配套政策次第落幕,蛮荒拓土、分疆而治多年的资产管理行业终于迎来大融合时代,以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等为主的金融主体正面临着一场行业大变局。
可以肯定的是,藩篱拆尽,中国的泛资产管理行业正进入一个全面混战的时代;同样可以预见的是,泛资产管理行业也正铆以最大的创新动力向前推进。
资产管理将是未来十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主旋律已成业内共识,它必将深刻改变中国金融资产的构成和金融体系的运行方式。随着渠道和手段的松绑,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创新动力也将得到充分释放,券商、基金、保险资管和信托等资产管理机构开始正面交锋。
“长期机遇无穷,短期泥沙俱下”,是多位资管机构高层对资产管理行业当下的总括。
然而,在分业监管的格局下,尚未统一的监管尺度,无疑是阻滞行业真正融合的障碍。各类金融机构虽然从事了本质上一样的资产管理业务,但受制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实,其所适用的法律关系不统一,监管标准不统一、投资范围和投资管理过程规定不统一。
也正因为存在制度的套利空间,一系列短视的混战被催生出来,以券商抢食通道业务最为典型。
不过,一位大型券商资管的负责人坦言,目前金融创新对原有的分业监管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出于经济整体稳固的需要,无论是保监新政还是证监新政,政策的松绑只能是小幅调整和不断改良,短期难以颠覆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
在一位保险资管公司高管看来,未来泛资产管理行业内的“竞合与共赢”将成为主基调。各家机构之间的竞争只是表象,更多的将会是合作。
“不只是切蛋糕,而是一起做大蛋糕。”
行业割裂“画地为牢”
事实上,受分业监管的环境限制,我国泛资产管理行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畸形发展。
包括券商资管、基金公司、保险资管和信托等在内的一系列机构“画地为牢”,干着本质上一样的活儿、却受托着不同类别的资金、接受着不一样的监管约束,相互间业务壁垒重重。
多位资深资管人士看来,监管问题是泛资产管理行业割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行业参与主体来看,券商资管起步较早,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发展。却在2000年的一轮大熊市中,爆发了一系列违规行为,葬送了资管业务的大好前程,券商受到了监管机构的严厉处理,资管业务被叫停。
直到2003年,监管部门才谨慎地重启券商资管业务试点,颁布实施了《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时隔两年的2005年,证监会方才批准了光大首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起个大早,却赶个晚集。”从规范发展到现在,券商资管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最近7年时间。
一位券商资管高层称,之前券商资管可以做的业务范围很窄,大大限制了投资收益,产品很难有竞争力。此外,审批制下相关业务的审批周期又太长,都是这么多年一直发展落后的原因。
事实上,始自2005年的三年牛市里,国内资产管理业务迎来了一波快速发展的行情,公募基金和阳光私募也因此受益,而券商却并未足够重视资管业务,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经纪和投行业务上。前述高层感慨,“从年初数据看,发展7年就只有不到千亿的规模,被信托不知道甩到哪儿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重要的大买方——保险资金2003年开始自围城墙,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某种程度上也是券商自食其果。以2002、2003年南方为首的一系列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的事件,使国内业信用受到极大影响,也使得保险资金的投资脱离了券商体系。
“当时保险机构和保监会对券商已经到了极度不信任的地步,保监会不可能允许保险公司跟券商‘搅和’在一起。”一位资深保险投资人士表示,最终的博弈结果是,保险公司获得通过独立席位进行交易的资格。
2004年4月,保监会正式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次年10月,全行业最终形成了人保资产、国寿资产和华泰资产等“9+1”的格局。截至目前,保险业内共有中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6家,及友邦一家外资保险资管中心。
不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一直仅围着保险资金转,某种程度上并不是真正的资产管理公司。相比之下,信托业才是此前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进程中的最大赢家。
事实上,早在1978年末,现代信托业就在国内萌芽,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因为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配套制度建设,一直在某种脱离了本源、难以功能定位的角色上游离。 虽不断想方设法在现有金融体系之外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但因为没有相关法律规范指导并缺乏经验可循,信托开始走出一条偏离正轨的野蛮生长路径,更是招致国家五次重拳整顿,整个行业发展数次陷入停滞。直至2007年,清理工作基本完成,一系列监管法规出台后,才逐渐走上正轨,确立了以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为主的经营模式。
虽然在此前一度风生水起,但信托行业相比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并无太多亮眼之处,甚至常被冠以“恶名”,直至2008年出现规模上的爆发式增长,而催化剂便是在那一年开始疯长的银信合作业务。
2010年下半年,监管层出台文件,银信合作几乎被叫停,信托业遭受了不小的冲击。
但随着规避监管的业务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加之银根紧缩的大环境,让信托的融资类业务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投资类信托规模占比也逐年上升,信托业务发展模式和经验已基本形成完整体系。
目前来看,信托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已成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短期内地位难被颠覆。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信托行业资产规模为0.95万亿, 2008年底增长到1.22万亿,此后三年分别为2.02万亿、 3.04万亿和4.8万亿。行至2012年11月末,这一规模已达到6.98万亿。
盘点泛资产管理行业当下之格局,多位受访资管业务负责人指出,近年来,券商资管业务和基金被边缘化,重要的原因是,“死守着这个持续不景气的股市”;保险资金是长期体内循环,“守着持续流入的长期保险资金自己玩”;信托公司则是凭借着万能的牌照功能,轻松游走于制度红利间,打出了一片自己的天空。
2012年5、6月,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动先后抛出“券商新政11条”和“保险投资新政13条”,一举打破了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的投资界限。
随着新政的一一落地,分疆而治多年的泛资产管理行业壁垒终于渐渐消除。
#p##e#泛资管混战启幕
券商资管的新政出台,一方面将券商资管业务的审批制度调整为注册发行,同时,对其投资的范围也予以松绑。从保险投资新政来看,对保险资金在投资的渠道和产品上的种种限制都被取消,同时险资打破了体内循环,向包括基金、、银行理财、信托等在内的几乎所有金融机构放开。
事实上,在新政的推动下,短短半年时间,泛资产管理行业格局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11月末,泛资产管理行业主要机构的规模为:信托6.98万亿,保险6.92万亿、券商资管1万亿左右,公募基金市场目前总规模约2.67万亿元;截至2012年9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数据为6.73万亿元。
证、保的新政陆续出台后,大家都在筑梦资管行业的未来,尚在苦思冥想如何创新之时,券商资管早已率先拖刀出马。
与监管层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初衷相背离的是,在制度红利的诱惑下,券商们不约而同地将业务重心,投向技术含量不高的伪创新——通道业务,并以最初级的低价策略迅速抢攻市场。
2011年末,券商资管的规模不过 2819亿元,2012年中期达到4802亿,最新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初已经突破1.2万亿,暴涨了四倍多。
称其为“伪创新”,是因为以银证合作为主的通道业务完全是此前风生水起的银信业务的翻版,只是通道工具由信托公司的单一信托换成了券商资管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其交易结构大致为,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公司根据银行的要求购买指定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
由于业务简单,技术含量不高,费率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短短一年之内,通道业务的费率由原先的千分之三左右直降到眼下的平均万分之一二,甚至更低。有资深券商业内人士戏称,“券商的文化就是如此——所到之地,寸草不生。信托吃了好几年的肉
标签: